形态描述
成虫 湿季型 雄蝶体长16-20mm,翅展48-56mm。前翅正面白色,中室上部的前缘处稍被黑色鳞粉,顶角黑色,外缘有黑色带,到臀角处变窄,m3室中部有一个大黑斑;反面翅脉上有绿褐色条纹,前缘和外缘前半部为黄绿色,m1、m3和cu2室中部各有一个黑斑,m3室的黑斑明显。后翅白色,有黑色外缘带,或仅是外缘斑;反面翅脉有绿褐色条纹,中室上下缘条纹最宽,端脉上无条纹,在rs、m2、m3、cu1和cu2室上有黄褐色外缘带。雌蝶体长15-19mm,翅展44-54mm。前翅正面翅脉上有黑褐色宽条纹,前缘及中室上缘黑褐色,外缘带黑褐色,内缘及cu2室基部侧的大半部被或多或少的黑褐色鳞粉,m3及cu2室中部各有一个黑褐色斑;反面斑纹与雄蝶相同,仅颜色为黄褐色。后翅正面翅脉被黑褐色宽条纹,中室端脉白色,内缘及臀角处的外缘黄褐色,外缘带和亚外缘带之间有3-5个黄白色斑。反面与雄蝶斑纹相同,颜色黄褐色。干季型 雄蝶前翅翅面黑色部分较少,翅脉基本不变黑,cu2室没有黑斑,后翅外缘带几乎消失,仅在臀角附近有3个左右翅脉端部斑。反面淡黄色或赭黄色,亚外缘带颜色较淡。雌蝶正面乳黄色,前缘基半部被黑褐色鳞粉,顶角黑褐色,后翅几乎没有斑纹。
雄性外生殖器:爪形突细长,背部的龙骨突不发达;背兜较窄,与爪形突结合处有两个乳突;囊形突不很长,呈椭圆形;抱器瓣耳状,末端稍突出,内膜上有带瓣膜的圆孔;阳茎近末端强烈弯曲,末端钝圆。
雌性外生殖器:产卵瓣半圆形,后表皮突稍短,前阴片近方形,中间有一个缺刻,前表皮突短粗,囊导管短于交配囊,囊突较大,呈片状,梯形,两端向不同方向反卷,其上密布齿突。
卵 红色,炮弹形,表面有纵列隆起的脉纹约9条,直径约0.60 mm,高约1.35 mm。
幼虫 初龄幼虫为红色,表面散生灰色刺毛;2-5龄幼虫为绿色,头部色泽略暗,体表散生灰白色刺毛,气门线至气门下线间为白绿色,老熟虫体长约35 mm。
蛹 灰绿色,胸部扁平隆起,背线呈断续灰白色带,头部有一个锥状突起,第2腹节后缘至第3腹节前半部背侧呈白褐色,前缘呈肾形凹纹,第2、3腹节亚背部各有1对锥状向外的突起,由第3腹节延伸至第10腹节气门上线为黄色,体长约18mm
雄性外生殖器:爪形突细长,背部的龙骨突不发达;背兜较窄,与爪形突结合处有两个乳突;囊形突不很长,呈椭圆形;抱器瓣耳状,末端稍突出,内膜上有带瓣膜的圆孔;阳茎近末端强烈弯曲,末端钝圆。
雌性外生殖器:产卵瓣半圆形,后表皮突稍短,前阴片近方形,中间有一个缺刻,前表皮突短粗,囊导管短于交配囊,囊突较大,呈片状,梯形,两端向不同方向反卷,其上密布齿突。
卵 红色,炮弹形,表面有纵列隆起的脉纹约9条,直径约0.60 mm,高约1.35 mm。
幼虫 初龄幼虫为红色,表面散生灰色刺毛;2-5龄幼虫为绿色,头部色泽略暗,体表散生灰白色刺毛,气门线至气门下线间为白绿色,老熟虫体长约35 mm。
蛹 灰绿色,胸部扁平隆起,背线呈断续灰白色带,头部有一个锥状突起,第2腹节后缘至第3腹节前半部背侧呈白褐色,前缘呈肾形凹纹,第2、3腹节亚背部各有1对锥状向外的突起,由第3腹节延伸至第10腹节气门上线为黄色,体长约18mm
大小
成虫 湿季型 雄蝶体长16-20mm,翅展48-56mm。
卵 红色,炮弹形,表面有纵列隆起的脉纹约9条,直径约0.60 mm,高约1.35 mm。
幼虫 初龄幼虫为红色,表面散生灰色刺毛;2-5龄幼虫为绿色,头部色泽略暗,体表散生灰白色刺毛,气门线至气门下线间为白绿色,老熟虫体长约35 mm。
蛹 灰绿色,胸部扁平隆起,背线呈断续灰白色带,头部有一个锥状突起,第2腹节后缘至第3腹节前半部背侧呈白褐色,前缘呈肾形凹纹,第2、3腹节亚背部各有1对锥状向外的突起,由第3腹节延伸至第10腹节气门上线为黄色,体长约18mm
卵 红色,炮弹形,表面有纵列隆起的脉纹约9条,直径约0.60 mm,高约1.35 mm。
幼虫 初龄幼虫为红色,表面散生灰色刺毛;2-5龄幼虫为绿色,头部色泽略暗,体表散生灰白色刺毛,气门线至气门下线间为白绿色,老熟虫体长约35 mm。
蛹 灰绿色,胸部扁平隆起,背线呈断续灰白色带,头部有一个锥状突起,第2腹节后缘至第3腹节前半部背侧呈白褐色,前缘呈肾形凹纹,第2、3腹节亚背部各有1对锥状向外的突起,由第3腹节延伸至第10腹节气门上线为黄色,体长约18mm
生物学
寄主植物:白花菜科Capparidaceae:兰屿山柑Capparis lanceolaris、小刺山柑C. micracantha、拒食锐叶山柑C. acutifolia。
生物学:成虫在台湾南部全年出现,主要发生期在春、夏季节,夏季其卵期约3日,幼虫期约18日,蛹期约7日。雌蝶多选择林缘低矮的寄主顶芽或新叶上产卵,化蛹时大多数老熟幼虫皆移行至临近低矮杂木上,鲜少于寄主上发现其蛹体。成虫飞行迅速,常出现于林缘、疏林的低矮花草上访花吸蜜。
生物学:成虫在台湾南部全年出现,主要发生期在春、夏季节,夏季其卵期约3日,幼虫期约18日,蛹期约7日。雌蝶多选择林缘低矮的寄主顶芽或新叶上产卵,化蛹时大多数老熟幼虫皆移行至临近低矮杂木上,鲜少于寄主上发现其蛹体。成虫飞行迅速,常出现于林缘、疏林的低矮花草上访花吸蜜。
生境信息
寄主植物:白花菜科Capparidaceae:兰屿山柑Capparis lanceolaris、小刺山柑C. micracantha、拒食锐叶山柑C. acutifolia。
生物学:成虫在台湾南部全年出现,主要发生期在春、夏季节,夏季其卵期约3日,幼虫期约18日,蛹期约7日。雌蝶多选择林缘低矮的寄主顶芽或新叶上产卵,化蛹时大多数老熟幼虫皆移行至临近低矮杂木上,鲜少于寄主上发现其蛹体。成虫飞行迅速,常出现于林缘、疏林的低矮花草上访花吸蜜。
生物学:成虫在台湾南部全年出现,主要发生期在春、夏季节,夏季其卵期约3日,幼虫期约18日,蛹期约7日。雌蝶多选择林缘低矮的寄主顶芽或新叶上产卵,化蛹时大多数老熟幼虫皆移行至临近低矮杂木上,鲜少于寄主上发现其蛹体。成虫飞行迅速,常出现于林缘、疏林的低矮花草上访花吸蜜。
繁殖特征
成虫在台湾南部全年出现,主要发生期在春、夏季节,夏季其卵期约3日,幼虫期约18日,蛹期约7日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